View my photos at here

Tuesday, 16 September 2008

心動

這幾天, 我發覺我的心動了很多, 我一直都用很強的意志力控制, 但有時侯十分痛苦, 為解決問題, 我讀了以下的文章


心不動,還能辦事、解決問題嗎?能,心不動是智慧解決問題;心動是情識在解決問題。這一動就變成識了,情識解決問題會產生很多流弊,為什麼?它是迷,不是覺,智慧解決問題,決定沒有後遺症。佛菩薩是智慧解決問題,我們凡夫是情識解決問題,感情、常識。感情本身就是問題,煩惱嘛;知識是所知障,全是煩惱習氣,沒有真智慧。真智慧是從定中來的,不是讀很多書就有智慧,那就錯了。讀很多書是常識豐富,知識不是智慧,智慧跟讀不讀書沒有關係,

我們真正到離念亡情的時候,情就是情識,念是念頭,一切念頭,善念、惡念、無記念,都捨掉了;情是一切的煩惱,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欲,我們中國講的七情,在佛法裡面講識就是情,八個識都是屬於情,情識真正能夠捨離掉了,你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了。

其實情識跟般若智慧是同一個體,都是自性,都是真心,悟了的時候就叫般若智慧,迷了的時候就叫情識。所以唯識這一宗講修行的目標是轉識成智,轉八識成四智;真轉過來了,那麼你一天到晚起心動念,一切的作為,全是普賢行,與十大願,願願都相應。那麼後面有幾句,它也說得很好。「大經云,一切法無生,一切法無滅,若能如是解,諸佛常現前。」它這個幾句是解釋如對目前來說的,也說得非常之好,那麼後面呢,我們還會討論到。如果沒有普賢法力,沒有深心信解,這個禮敬諸佛就做不到,所以禮敬諸佛,特別注重諸佛,這個是普賢行願。如果說禮敬如來,禮敬一尊佛,那個不是普賢行,所以普賢行差別就在此地。



普賢行是情與無情要平等地禮敬,這個才是普賢行的禮敬諸佛,所以它不是禮敬佛,是禮敬諸佛,諸佛是情與無情統統包括在裡面。所以不曉得這個意思,讀誦有什麼用處呢?沒用啊!明白這個道理,讀誦有用,讀誦提醒自己。所以古人有很多人拿這個作日課的,弘一大師,諸位都曉得,他的早晚課就是念普賢行願品,他把這個當作課誦本來念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我有沒有修普賢行,時時提起,時時念著,自自然然他就要修了。再看底下這一段,解釋「能禮」的「心相」。「悉以清淨身語意業,常修禮敬。」這一段經文裡面,你看字不多,可是意思也非常地圓滿。成佛的正因,必定是三業清淨,這個是成佛的正因。

用心去恭敬每一個眾生

用心去恭敬每一個眾生, 對眾生不要有分別心,要以平等心看待一切眾生,沒有平等心的話就會生起苦惱心,不要分別高下、大小、富有、貧賤,一律平等,這樣才能得到內心的和諧與快樂。


it is difficult, i need to practise i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