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ew my photos at here

Wednesday, 17 December 2008

一無所住,也無本心.應無所住,不生其心.

這是<金剛經>上的一句話,意思是以不執著於任何事物的心去面對一切,高興時既不會執著於高興,悲傷時也不會執著於悲傷的心境。

日本有一首詩就是以這句<金剛經>裡最著名的話為題說:[悲哉掠過雲端之初雁,亦有心而啾鳴。] <金剛經>裡說:[求道者及優秀的人必須生出如此清淨心(不指著的心),不生出執著的心,不生出聲、香、味、觸及執著於心的對象的心,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](諸菩薩摩訶薩,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生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)禪門非常重視[而生其心]這四個字,所以在本經裡又主張[應生無所住心]。所謂住,是指心停止、盤纏或執著在某處。由於住是產生一切迷惑的根本原因,所以才如此諄諄地教誨。

但只是聽或者讀,無法真正的瞭解,除非突破知識的界線,否則定會在某處受牽制。

繼承達摩禪脈的第六代祖師慧能,出生在廣東省某個山村的貧窮人家,既沒有錢也沒有時間讀書做學問,每天以砍柴賣薪維生,奉養老母。某日,他在街上偶然聽到僧侶誦經道:[應無所住而生其心],心裡深受感動,這名僧侶告訴他這是<金剛經>,並說黃梅山的弘忍禪師(唐代的禪僧,西元六七年歿)正在講述此經,闡釋見性成佛的道理。

此後他就立志出家,卻又擔心老母無人照顧,幸好有位善心人士願意照顧他的母親,於是他放心地前往弘忍那兒,每天為師父舂米,默默地努力修行。最後終於悟到所謂[應無所住而生其心] 是指一切的存在不離本心的道理。

弘忍得知此事後,某夜就把他叫到房裡說明道:[若不識本心,就算學了佛法也沒用,若自己能細心的觀察本心,就可稱為佛心。] 並傳授他禪法。此後這句話受到禪門的重視,道元禪師也曾就這句話吟道:[水鳥去返皆絕跡,然猶不忘記其道。]

文章摘自《在禪思中覺醒》一書

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

No comments: